上海市私有居住房屋租赁管理暂行办法(修正)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08:04:31   浏览:853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上海市私有居住房屋租赁管理暂行办法(修正)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私有居住房屋租赁管理暂行办法(修正)
上海市人民政府


(1987年6月1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根据1997年12月1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第53号令修正并重新发布 2001年1月9日发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95号将本文废止)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私有居住房屋租赁的管理,维护租赁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正常的租赁秩序,根据国务院《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区、郊县城镇私有居住房屋租赁的管理。
第三条 出租私有居住房屋,必须是出租人自住有余的房屋,产权必须明确。
私有房屋的出租人,必须是房屋所有人。共有房屋的出租人,须提交共有人同意出租的证明书或者委托书。代理人代理出租,应当具有房屋所有人委托的证件。房屋所有人已死亡的,房屋继承人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办妥房产继承过户手续后,方可出租私有房屋。

第四条 租赁私有居住房屋,须由出租人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租赁合同应当载明房屋座落地点、建筑结构、附属设备、租赁部位与面积、租赁用途、租赁年限、房租金额、交付方法、维修责任等。
租赁私有居住房屋,须由租赁双方填写《上海市私有居住房屋租赁登记表》,并连同租赁合同报房屋所在地的区、县房管机关审核,并报税务机关备案。
房管机关审核租赁合同,可以按月租金10%收取手续费,手续费低于3元的,按3元收取。
第五条 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因特殊需要承租私有房屋作为居住使用的,须经房屋所在地的区、县房管机关批准。
凡私有房屋出租给外国或者港澳地区驻本市机构使用的,须事先经市房管机关批准,并由市房管机关指定的部门办理代理租赁。任何人不得直接将私有房屋出租给外国或者港澳地区驻本市机构。
第六条 私有居住房屋的租赁合同发生变更、终止,或者产权发生转移时,出租人应当在行为发生之日起30天内向房管机关、税务机关办理变更登记、重新登记或注销登记手续。逾期不申报或者申报不实的,由税务机关按税收征收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七条 在本市房屋租金标准统一前,新建立租赁关系的租赁双方可以参照《上海市私有居住房屋月租金暂行单价》协商议定房屋租金。
私有居住房屋的租金,可以按暂行单价的标准适当浮动。其中,钢筋混凝土、混一、砖一结构房屋的浮动幅度不得超过30%;混二、砖二结构的浮动幅度不得超过40%;砖三、简屋结构房屋的浮动幅度不得超过50%。
本办法实施前已由租赁双方议定的租金,高于暂行单价的,可以由双方协商降低;低于暂行单价的,可以由双方协商在暂行单价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每年的调整幅度不得超过调整前租金的50%。
第八条 租赁双方应当信守租赁合同,履行各自的权利义务。
承租人应当按期交付房租,对承租的房屋设备等负有爱护、保管的责任。未经出租人同意,不得擅自拆建房屋设备或者改变用途。因承租人保护不善,使用不当,乱拆乱搭,以及其他过失造成房屋损坏的,应当负责修复或者赔偿。
出租人对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应当及时检查修缮,保障承租人的居住安全。
因出租人不及时修缮而发生房屋损坏、倒塌,致使承租人遭受损失的,出租人应当赔偿损失。
第九条 承租人有正当理由需要与他人交换住房时,须事先征得出租人的书面同意,出租人对承租人调近工作单位、调换居住环境等合理要求应当予以支持。交换住房不得造成人为的居住困难,更不得从中牟利。
有关单位对承租人另配住房,要求保留使用权另配新住户的,应当事先征得出租人的书面同意;出租人如居住不困难,应当支持配房单位的合理要求。
交换房屋或者另配新住户后,原租赁合同即行终止,新承租人与出租人应当另行签订租赁合同。
第十条 房屋租赁期满,租赁双方可以协商继续租赁或者终止租赁。出租人因居住困难等原因,需要收回部分或者全部房屋自用时,承租人应当积极设法另找住房,将房屋退还出租人。承租人的所在单位分配住房时,应当优先安排承租人。如承租人确实一时无法找到房屋,出租人应当
酌情延长租赁期限。在承租人未找到房屋前,出租人不得强行逼迁。
第十一条 因国家建设、城市改造而临时过渡的被拆迁户(包括被拆迁单位)租赁私有房屋期满,而拆迁单位未能及时安置的,出租人应当允许延长租赁期限。
第十二条 承租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出租人有权依法解除租赁合同,收回房屋:
(一)承租人擅自将承租房屋转租、转让、转借,或者无正当理由闲置不用连续半年以上的;
(二)承租人利用承租的房屋进行非法活动,损害公共利益的;
(三)承租人无故累积6个月不交付租金的;
(四)承租人擅自在承租的房屋内搭建或者改变房屋用途而拒不恢复原状的。
第十三条 私有居住房屋的租赁双方发生纠纷,可以由房屋所在地的房管所会同有关单位调解;调解不成的,租赁双方的任何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四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房地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1987年7月1日起施行。



1987年6月1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民政部关于组织好向优秀士兵家庭送喜报的通知

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组织好向优秀士兵家庭送喜报的通知
民政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
经中央军委批准,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确定,自1994年起,全军部队统一开展评比“优秀士兵”活动。凡被评为“优秀士兵”者,年终均由部队政治机关向其家乡政府寄发总政治部统一制作的“优秀士兵”喜报。为配合全军部队搞好这一活动,现作通知如下:
一、各地收到喜报后,要登记造册,及时送达优秀士兵家庭,不要拖延、积压。
二、向优秀士兵家庭送喜报,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统一组织进行,并采取适当形式表示祝贺。对数量较多、居住较集中的,可举行小型送发仪式。
三、个别居住偏僻、交通不便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可委托村、居委会组织人员送达。
四、要把向优秀士兵家庭送喜报作为新年、春节期间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的内容,予以重视,认真抓落实。



1995年1月19日

辽宁省河道管理暂行条例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辽宁省河道管理暂行条例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1981年7月27日辽宁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河道管理
第三章 工程管理
第四章 护堤护岸林管理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河道管理,保障工农业生产、铁路、公路、水运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江河水土资源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各级政府的水利部门为河道主管部门,负责江河流域规划、防洪调度、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及其他有关技术业务指导。各级政府根据需要建立健全河道管理机构。
第三条 市区河段,由城建部门组建河道管理机构,按江河流域规划的要求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安排,负责市区范围内的河道管理和防洪工作。通航河段,由交通部门负责疏浚,在修建闸坝等工程时,要按交通部门要求设置过船设施。
第四条 各级河道管理部门要本着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依靠群众,切实管理好河道和堤防。
第五条 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农村社队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二章 河道管理
第六条 河道两岸的堤防、护岸工程,河道滩地的砂、石、土料物,统由河道管理部门规划和管理。
第七条 按国家规划修筑的两岸大堤之间为河道的行洪范围。无堤河段,可按设计洪水确定行洪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缩窄河道,不准在河道行洪范围内擅自修建套堤、工厂、泵站、房屋、码头、高渠、高路等阻水建筑物,或堆放物资、倾倒矿碴、煤灰、垃圾等。已经设置
的行洪障碍,要本着“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限期清除。
第八条 河道行洪范围内,除营造护堤、护岸林外,任何单位都不得植树造林或种植芦苇。河道内即有的防风固沙林,应按顺水流方向逐步间成林带。其它即有的阻水林,要有计划地清除。
第九条 凡修建跨河桥梁或在河滩地上修建工程设施,必须在不影响原河道泄洪、排涝和堤防安全的前提下,做出设计,按规定程序,经河道主管部门同意,方得施工。对壅水严重的原有桥梁、引道,要有计划地进行改建、扩建。在未改建前,由建设部门在汛前采取应急措施,保证安
全渡汛。
第十条 向河道排放污水,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的规定。不准向河道和排水沟渠排放各种矿粉和有毒物质。已排放的要按“谁排放谁清除”的原则,限期处理。
第十一条 在河流上修建工程,按分级管理权限,在流域面积大于五千平方公里的大型河流上,由省审批;在流域面积介于一千至五千平方公里的中型河流上,由市(地)审批;在流域面积小于一千平方公里的小型河流上,由县(区)审批。跨市(地)或县(区)的工程,由上一级审
批。
第十二条 河道行洪范围内的护堤地、荒滩、沙石土料物,属全民所有的,由河道管理部门管理,集体所有的在册耕地,也要按河道的整治规划进行管理。
第十三条 在河道行洪范围内开采砂石土料物,需经河道管理部门批准。开采砂石土料物不得影响河势变化、河道行洪,不得危及堤岸、水工建筑物和铁路、公路交通的安全。从事企业性的开采单位,要按规定向河道管理部门缴纳管理费和采掘费(公路和水利工程所用砂、石、土除外
)。凡未经审批,擅自开采而形成河道险工或损坏护岸工程的,由开采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
第十四条 不准在河道内修建危害对岸的导流、挑流工程。凡新建、改建和拆除的工程,涉及两个市(地)、县(区)或铁路、公路的,要按河道总体规划要求进行设计,报上级批准。施工中不得任意变更工程规模、标准和高程。已造成危害的导流、挑流工程,要按河道主管部门的裁
定,限期拆除。
第十五条 河道防洪工作要严格执行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和分级分段负责的原则。防洪调度命令,大型河流由省下达,中型河流由市(地)下达,小型河流由县(区)下达。各级都要服从统一调度,听从指挥。

第三章 工程管理
第十六条 堤防两侧护堤地(包括堤内外原有取土坑、废堤)由河道管理部门管理。省管的大型河流堤防护堤地的迎水面,不得少于三十至五十米;背水面不得少于五至二十米。其他中、小河流堤防护堤地范围,按分级管理权限,由各地自行确定。
第十七条 按规划修建的河道堤防、丁坝、护岸等工程和铁路、公路、桥涵、输电线路、输油管道等穿跨河建筑物,必须严加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在工程周围和堤坡、堤坑上取土、采砂、挖洞、扒堤、建窑、开沟、打井、建房、埋坟、爆破、堆放杂物等,也不准借故进行其它
危害工程的活动。
第十八条 大中型河流堤顶,严禁铁轮、木轮和重型车辆行驶。堤顶泥泞期间,除防汛抢险、紧急军事、公安、救护车外,禁止其它车辆通行。利用堤顶作公路、乡路的堤段,必须经河道管理部门同意,由交通或有关部门加修路面,并负责维修养护,修建跨越堤顶的各种道路,必须填
筑坡道,严禁挖堤通过。
第十九条 修建破堤穿河工程及其防护设施,必须做出工程设计和回填设计,按分级管理权限报河道主管部门审批。工程在铁路、公路、输电线路及输油管路附近的,要取得各工程主管部门同意。工程竣工后,验收不合格者,不准投入使用。使用后,由建设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确保
堤防安全。
第二十条 河道及其防洪整治工程的各种测量标志、观测设备、助航设施、里程碑、护林标志、防汛房、水文观测设施、防汛通讯及照明设施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损毁和破坏。

第四章 护堤护岸林管理
第二十一条 护堤林、护岸林和河道内的防风固沙林,由河道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可由社、队集体营造和管理;也可由城市园林部门、县或公社河道管理单位营造和管理;还可由河道管理单位和生产队共同营造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 认真贯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林业政策。护堤护岸林由河道管理部门或城市园林部门投资和营造的,其收益归河道管理单位或城市园林部门;由社队集体营造的,其收益归社队;由国家投资,社、队营造或管理的,其收益由县级河道管理部门和社队按比例分成

第二十三条 堤坡只准种植草皮或紫穗槐等灌木,严禁种植乔木,堤坡上既有的乔木林,限期由林木所有者连根清除。
第二十四条 护堤林、护岸林和河道内的防风固沙林,不准主伐。更新或间伐,需提出计划,经河道管理部门同意,由县(区)以上林业部门或城市园林部门批准。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五条 对模范遵守、认真执行本条例作出成绩,或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敢于检举、揭发和斗争,并有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由省、市(地)、县(区)政府授予河道管理先进单位或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受省级奖励的由市(地)推荐,经河道主管部门审核,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六条 对违反本条例第二章有关条款的单位或个人,除限期拆除阻水物外,并根据不同情况处以罚款。
第二十七条 对违反本条例第三章有关条款的单位或个人,除限期修复、退还、赔偿外,并根据情节处以罚款。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对应清除的林木逾期不清者,由河道管理部门负责清除,清除林木所需的费用,由林木所有单位或个人负担。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公布之前形成的严重影响行洪障碍,在规定期限内拒不处理者,要追究设障单位的领导责任。因特殊情况,在限期内确实难以处理的,设障单位要对受危害地区采取安全措施,并报河道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第三十条 乱砍盗伐护堤、护岸林和防风固沙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以及《辽宁省林业奖罚暂行条例》和《辽宁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 对拒绝、阻碍河道管理人员执行任务、打骂河道管理人员、无理取闹者,由公安部门处理。
第三十二条 凡不服从防洪调度命令,玩忽职守,造成重大事故或有意制造纠纷的单位、个人,要追究责任。后果严重的,要给予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论处。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的单位或个人拒交罚款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第三十四条 按本条例规定所收的管理费和采掘费,均作为各级河道管理部门的专项收入,用于河道管理、工程维修。罚款由河道管理部门收缴,交地方财政百分之八十五,其余用于河道事业的奖励经费。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和各地区行署,可根据本条例的规定,制订本地区的河道管理实施细则,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实行。过去省颁发的有关规定与本条例不一致的,以本条例为准。本条例如与上级有关规定有抵触的,按上级规定执行。



1981年7月27日